close

癌症治療日新月異,但過程中產生的種種「不適症狀」,容易耽誤療程及影響療效,甚至影響生活品質,連帶讓病人與家屬承受極大壓力。馬偕醫院兼任主治醫師、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醫師指出,高達92%台灣癌症病患,飽受「癌因性疲憊症」所苦,建議透過運動與藥物,達到預防與改善的效果,幫助病人順利、如期地完成讓治療。

到底什麼是癌疲憊,與一般的「累」有什麼差異?謝瑞坤醫師表示,一般的疲倦,只要休息就能恢復,但「癌因性疲憊症」,則是一種持續且主觀的疲憊或耗竭感覺,無法透過休息來緩解;發生的原因「大多數是好幾項因素加在一起,很少只有單一原因」,包括癌症本身造成的消耗、當中又以越後期為越嚴重,以及化療、標靶治療等多項治療,都是癌疲憊的成因。

根據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的「2015全台灣癌症病人之癌因性疲憊症流行病學調查」,高達92%台灣癌症病人有「癌因性疲憊症」問題,其中有1/4屬於中重度疲憊病人;此外,包括肺癌、乳癌、胃癌、淋巴癌、頭頸癌等癌症,皆有7成以上的機率,診斷有癌疲憊問題。

癌疲憊會怎樣呢?又有什麼影響?謝瑞坤醫師強調,癌疲憊最大的威脅,在於讓病人累到「不想接受治療」,除了本身治療意願因疲憊而降低,也會因為疲憊,使得本身相關數值低下,無法繼續治療。

由於疲憊是個相當主觀的感受,所以除了理學檢查之外,也可透過個人主觀感受來評估,像是出現明顯疲累、全身虛弱或沉重、難以入睡、睡了還是累…等等;此外,像是注意力不集中、事情只能做一半,也都是癌疲憊的症狀,最重要的,是要評估「對自己的生活,有沒有造成影響。